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切实提升小学生暑期安全自护能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青春守护队”深入芜湖市镜湖区大垄坊街道教场东村社区,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专项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未成年人暑期安全风险,创新采用“陪伴式科普”模式,围绕防溺水、反校园霸凌两大核心主题,融入心理健康关怀,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实地演练等儿童友好形式,为社区120余名小学生筑牢安全防线。
(图为参加开班仪式和活动开展前的小组讨论)
防溺水宣传:生命至上,警钟长鸣
团队倾力打造了防溺水安全教育“认知-技能-情境”递进式三部曲。在理论启迪环节,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层层剖析溺水发生的原理与无声危险;在至关重要的实操演练环节,团队成员于特设的充气泳池旁,耐心细致地进行“仰漂求救”“救生圈快速穿戴”等关键求生技能的一对一、手把手指导,确保每个动作要领内化于心;在情境强化环节,自编自导的“野外游泳遇险”情景短剧,将抽象的安全准则转化为具象的危机应对,深刻烙印“六不准”原则。为进一步延伸防护半径,同学们积极联动社区民警,在摸排出的15处潜在危险水域醒目位置安装警示标识,同时将团队原创绘制的、形象易懂的《儿童防溺水手绘风险地图》精准送达学生家庭,切实提升家庭对周边水域风险的辨识与防范能力。
(图为在班级开展防溺水宣传)
预防校园霸凌:勇敢说“不”,从心开始
面对校园霸凌这一隐形伤害,团队心理学专业成员创新举措,以情景剧的形式,真实还原了霸凌行为带来的身心创伤,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共情与反思;精心设计“模拟小法庭”活动,让孩子们穿上象征公正的“法袍”、拿起“法槌”,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深刻领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权利与保护条款,种下法治精神的种子;色彩斑斓的“反霸凌心愿墙”前,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真诚描绘心中对友善、平等校园的纯真向往,辅以团队发放的普法口袋书,将法治意识悄然传递。尤为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贴心开设“情绪树洞”倾诉空间,借助专业的沙盘游戏引导表达,通过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解压力,播撒自信阳光,并为其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图为在班级开展预防校园霸凌的演讲)
为建立长效机制,团队携手社区,成功孵化建立“小学生安全观察员”制度,精心培育出20名责任心强、表达清晰的“社区小小安全宣传员”,初步织就了一张由“家庭警觉、社区响应、学校支持”紧密联动的立体化安全防护网络。实践团成员们在深度参与中,从课程设计的精雕细琢,到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耐心细致,再到现场灵活应变的协调能力,均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淬炼与成长。
此次“青春守护·安全‘童’行”行动,不仅为教场东村社区的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安全、充实、快乐的暑期记忆,更是一次高校智慧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的成功探索。它生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价值,为构建校社协同、可持续的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模式贡献了行之有效的“青春方案”,将爱与责任的种子播撒在基层沃土,为守护纯真童年、共筑坚实成长防线注入了蓬勃不息的青春动能。
(图为结束后的志愿者集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