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加强校地合作,引导实践团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淬炼、提升实践能力,7月3日,“桃园薪火”实践团再次前往桃园村开展实践活动。
在桃园村党建馆三楼会议室,一场庄重而温馨的共建签约仪式顺利举行。“桃园薪火”实践团与驻村干部张先政齐聚于此,共同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高校 + 基层”红色新平台正式搭建完成。
(图为党建馆负责人对协议内容进行现场审查)
仪式伊始,张先政对高校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桃园村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他指出,桃园村拥有以王能珍烈士为代表的丰富红色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青年一代对红色精神认知弱化、宣传方式滞后等现实问题。“我们非常欢迎像你们这样的高校青年团队,把青春和知识带到村里,也把烈士的故事讲出去。” 张先政说道。
“桃园薪火”实践团负责人王语航同学代表团队发言。他表示,桃园村是湾沚区极具红色代表性的村落之一,这里英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此次共建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活动,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的有益尝试。团队希望通过与村党组织的深度协作,在纪念馆宣讲、短视频创作、群众访谈、文化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红色基因得到薪火相传。
(图为实践团负责人与党建馆负责人签署协议现场)
共建协议签署仪式结束后,实践团向当地正式授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牌匾。随着这一仪式的圆满完成,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不仅标志着签约仪式取得成功,更意味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与农村基层党建力量的深度融合迈出了坚实一步。
(图为双方授牌现场)
在新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实践团对桃园村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B 站等主要平台上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了全面搜集与评估,并向驻村干部咨询了线上宣传媒体的使用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桃园村)
评估结果显示,桃园村尚未建立独立运营的官方新媒体账号,在抖音、小红书、B 站上基本没有系统化的红色文化内容输出。微信公众号方面,湾沚区官方公众号曾于清明节发布过王能珍烈士纪念活动的报道,但发布频率极低,覆盖面有限,且内容形式多为文字稿与现场照片。这直接导致村庄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未能被系统梳理和有效传播,难以在网络空间产生广泛共鸣与深远影响。
当前形势为 “桃园薪火” 实践团的后续行动指明了方向:必须创建一个专属于桃园村的青年宣传平台,让更多人能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深入了解这片承载着红色历史的土地。该平台将秉持 “叙述故事、制作短片、创作图文、传递精神” 的核心理念,内容由实践团成员分工合作制作,通过结合村民访谈、纪念地参观学习及拍摄等多种方式,力求将 “硬核” 的红色文化以更柔和的形式传播出去。
从前期筹备、分组调研、共建签约、实地参观,到烈士事迹搜集与数字化传播前瞻,“桃园薪火”实践团始终围绕 “传承烈士精神、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这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通过在桃园村的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保存记忆,更需要进行语言转译、更新传播形式、吸引青年参与。
“桃园薪火”,不仅是一个实践团的名字,更是一种信念、一份责任。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在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征途中,这份源自革命烈士的精神火炬,正被一群热血青年重新点燃,它将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燃烧,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