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青梧拾遗”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传统技艺与民生服务的交织中,感受基层文化阵地的多元魅力,为实践之旅增添了生动注脚。
一踏入实践所,一幅名为“霞蔚千秋”的铁画便攫住了众人视线。这幅以锤为笔、以铁为墨的艺术佳作,将苍劲的松姿与灵动的都市景致巧妙融合,刚柔并济的气韵扑面而来。随着讲解员细致解读芜湖铁画“锻铁成画”的独特工艺——从千锤百炼的选材锻打,到精雕细琢的塑形打磨,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与坚守,让同学们在金属的冷硬质感中,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与文化根脉的厚重。
(图为“霞蔚千秋”铁画)
移步至机械工艺展示区,“铆”“錾”等工艺通过实物陈列与现场讲解变得鲜活可感。当有同学提出“飞机为何多用铆钉而非焊接”的疑问时,讲解员结合力学原理与工程实例娓娓道来:“铆钉连接在震动环境下更稳定,且重量轻、密封性强,这些特性让它成为航空工业的优选”。通俗的解读让大家直观感受工艺应用的精妙,也让同学们在古今工艺的对比中,体会到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内心逻辑。
(图为讲解员讲解和志愿者参观)
行至实践所深处,一间教室内的场景格外动人——志愿者正俯身与几名学生交流,耐心解答作业难题,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轻声讨论交织,构建一幅充满暖意的画面。同学们静静驻足观察,并加入其中,从这份专注的知识传递中,真切感受到基层实践阵地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服务群众、滋养成长的“暖心港湾”,对实践所“文化惠民、服务便民”的功能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交谈)
此次实践中,同学们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互动、深入思考。无论是对铁画技艺的惊叹,还是对工艺原理的探究,对基层服务的感悟,都让同学们体会到基层文化与服务阵地的活力。成员们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基层文化建设,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让所学在实践中绽放价值。
(图为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