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学生工作
社会实践 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详情页
匠心织经纬,青春续柳魂 ——安信工匠心“阜”苏柳编新生力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管理工程学院 2025-07-29

当暑气蒸腾着皖北大地的生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匠心‘阜’苏柳编新生力”实践团的脚步,循着柳编技艺的脉络在阜南乡间铺展。2025年盛夏,这支团队以杞柳为媒,从种植基地到工坊企业,从文化展馆到村落人家,用青春视角探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密码,在经纬交织间书写传统技艺与现代活力的碰撞篇章。


田间探源:触摸非遗根基

7月11日,烈日当空,实践团成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阜南郜台乡绿洲子杞柳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杞柳郁郁葱葱,修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成员们漫步田埂,观察杞柳的生长状态,在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其品种特性——皮薄、柔韧且色泽温润,以及种植周期、生长环境要求和日常养护要点。指尖抚过柔韧的枝条,大家直观感受到这一根根柳条作为柳编技艺基础的分量,也对优质原材料之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有了真切认知。


乡音访谈:解码柳编价值

午后,团队深入周边村落,与匠人、农户围坐交谈。在质朴话语里,梳理出杞柳从收割到编织的全流程,更读懂柳编的双重意义——既是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也是凝聚乡情的“文化绳”。村民们提及“靠柳编盖新房”时的笑容,让成员们明白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结。


图片1.png

(图为实践团在杞柳基地调研)


匠心观摩:经纬间的智慧

7月16日,实践团探访阜南柳编工坊。原料处理区的浸泡池、陈列馆的各式成品,展现着柳编“实用与美学共生”的特质。编织工坊内,匠人指尖翻飞,“编、结、织、绕”的技法让柳条蜕变为精美器物,十多道工序的严苛,印证“慢工出细活”的真谛。


图片2.png

(图为匠人在编织)


实践感悟:传承的挑战与破局

队员们分组体验“刮青”与基础编织,切身感受技艺难度。交流中得知,原材料减少、年轻传承人短缺等问题困扰行业。团队当即构思方案:计划融入现代设计、借力新媒体传播,让老手艺“潮”起来。


图片3.png

(图为匠人指导队员编织)


车间探访:产业融合的实践

7月22日,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参观揭开柳编产业化的面纱。原料车间的优质柳条、编织工坊的流水线作业、成品展厅的跨境订单,勾勒出“传统技艺+现代产业”的图景——从农家器具到网红家居,柳编正突破场景边界。


图片4.png

(图为柳编工艺品)


青年担当:助力非遗焕新

“传统不是守旧,创新要接地气。”企业负责人的这句话在实践团成员们心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柳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柳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他们计划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产品设计上融入更多时尚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推广方面,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拓宽销售路径,让柳编产品在年轻群体中“圈粉”,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产业的推动下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5.png

(图为实践团在企业合影)


时空对话:从本土到世界

7月26日,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了阜南黄岗柳编文化展览馆,开启了一场与柳编文化的时空对话。在“广交会——黄岗柳编从这里走向世界”展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外贸档案,无声地诉说着黄岗柳编借助广交会平台,从淮河之滨的本土手艺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的商贸传奇。成员们看着照片中参展人员与外商交流的场景,以及货架上摆满的各式柳编产品,仿佛看到了黄岗柳编“出海”的艰辛与荣耀。在展馆的珍品区,以传统青铜器龙虎尊为原型编织而成的“龙虎尊(柳编)”让大家驻足惊叹,柳编艺人用细腻的柳条,精准地编织出原型的逼真造型与纹理,让传统柳编技艺与历史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展现出柳编技艺的精湛与无限创意。


图片6.png

(图为实践团参观柳编文化展览馆)


青春接力:传承新起点

参观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们手持“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牌匾,在“中国柳编之都·阜南 黄岗非遗文化展览馆”的大屏前合影留念。红色的志愿服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映衬着成员们充满收获与憧憬的脸庞。这张照片,不仅是对此次柳编文化探寻之旅的总结,更是他们肩负起传承与推广柳编文化使命的新起点。


图片7.png

(图为实践团在展馆前合影)


这场跨越种植、制作、产业、文化多个领域的实践活动,让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匠心‘阜’苏柳编新生力”实践团的成员们收获满满。他们深刻认识到,柳编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传统的匠心,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智慧。当青春的力量注入这经纬交织的柳编世界,当创新的思维与古老的技艺相互碰撞,相信这门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非遗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