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与国际贸易业态的不断创新,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日益提高。为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国贸专业教研室本学期重点在《国际贸易理论》和《服务贸易》两门课程中推进案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近期,在教研室主任周文君的带领下,全体教研室教师均参加了上述两门课程的案例教学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
在吕轶群老师主讲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案例教学中,他以“中欧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国际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知识点,拆解案例背后的深层逻辑。首先分析欧盟出台反补贴调查、关税壁垒等政策的经济背景与战略考量,对比中欧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差异;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企业、行业、国家三个层面探索应对策略,包括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升级规避贸易壁垒、行业协会如何搭建沟通平台、国家如何通过双边谈判维护贸易公平等。通过案例拆解、数据解读及小组汇报的形式,学生不仅深入掌握了理论内涵,更学会了用专业理论分析现实贸易热点问题,形成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分析思路。
(图为吕轶群老师授课现场)
在兰传春老师主讲的《服务贸易》课程案例教学中,他聚焦载旗航司的实践突破,以中国国航通过服务贸易创新突破国际市场壁垒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航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路径与壁垒应对策略。教学中,兰老师围绕中国国航开拓国际市场的实际经历,梳理其面临的三类典型壁垒:一是政策型壁垒,分析部分国家对外国航司的航权限制、航线审批流程繁琐,以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带来的成本压力;二是竞争型壁垒,探析国际航司在枢纽机场的时刻资源垄断、本地化服务网络更成熟等背景;三是需求型壁垒,深入探讨不同国家旅客对服务标准、语言沟通、文化适配的差异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中国国航的服务贸易创新举措。此外,兰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聚焦货运高端化、双循环、数字化与差异化服务四大方向,模拟实战推演,引导学生以服务创新为企业破局,深度理解市场竞争的制胜逻辑。
(图为兰传春老师授课现场)
总的来说,两门课程充分考虑到了方法与内容的衔接。《国际贸易理论》中通过中欧新能源贸易摩擦案例深化了“贸易壁垒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内容;在《服务贸易》中国国航案例教学中实现延伸应用——在分析中国国航的服务差异化优势时,结合“比较优势理论”,提炼其在“中国枢纽网络 + 文化适配服务”上的独特竞争力,帮助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与分析逻辑。
观摩环节结束后,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内部案例教学分析讨论会。全体成员共同梳理课程教学成效与今后需要改进方向。通过研讨,与会者进一步明确了案例教学在新文科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其在专业核心课中的成功实践,为国贸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有力推动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深度贯通。
(图为教研室开展课后集体分析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