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感悟信仰伟力、厚植爱国情怀,2025年7月2日,管理工程学院“桃园薪火”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素有“烈士故里”之称的芜湖市湾沚区桃园村,围绕“寻迹桃园英雄志,共筑乡村爱国梦” 主题开展调研与走访活动。(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当地村民和驻村干部、参观王能珍烈士纪念馆及芜湖市农村党建馆等方式,深入了解桃园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成效。团队成员在乡村调查中锤炼品格,在历史回望中坚定信念,在现实考察中激发担当。“像丁守银、陈以德、杨光金等战场上牺牲的烈士,是我们村的英雄。年轻人现在不太知道了,可我们老一辈永远记得他们。”在桃园村一家超市内,一名村民这样对团队成员说道。(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这位村民还告诉实践团成员:“我们小时候还听过烈士的事迹,现在孩子们课业繁忙、生活节奏快,即便有纪念馆,他们也很少去参观。” 他希望能通过短视频、微信公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切实提升小学生暑期安全自护能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青春守护队”深入芜湖市镜湖区大垄坊街道教场东村社区,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专项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未成年人暑期安全风险,创新采用“陪伴式科普”模式,围绕防溺水、反校园霸凌两大核心主题,融入心理健康关怀,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实地演练等儿童友好形式,为社区120余名小学生筑牢安全防线。(图为参加开班仪式和活动开展前的小组讨论)防溺水宣传:生命至上,警钟长鸣团队倾力打造了防溺水安全教育“认知-技能-情境”递进式三部曲。在理论启迪环节,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层层剖析溺水发生的原理与无声危险;在至关重要的实操演练环节,团队成员于特设的充气泳池旁,耐心细致地进行“仰漂求救”“救生圈快速穿戴”等关键求生技能的一对一、手把手指导,确保每个动作要领内化于心;在情境强化环节,自编自导的“野外游泳遇险”情景短剧,将抽象的安全准则转化为具象的危机应对,深刻烙印“六不准”原则。为进一步延伸防护半
为深入了解徽派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安信工“青衿徽语”实践团于7月9日走进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的石家村,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石家村,又名“棋盘村”,因独特的棋盘式布局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村落整体布局精巧,巷道纵横交错,宛如一盘巨大的棋盘,处处体现着古人的智慧。踏入石家村,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典雅。在岁月的洗礼下,石家村依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风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图为村落布局)在村内,实践团成员深入参观了古老的建筑。从庄重肃穆的祠堂到错落有致的民居,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与技艺。马头墙层层叠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勾勒出优美的天际线;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题材丰富,工艺精湛,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赞叹。大家还了解到,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居住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此次走进石家村的“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对古老村落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
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为了能够近距离感受徽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徽墨、徽雕、茶文化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7月8日,安信工“青衿徽语”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通过实地参考了解,深入挖掘徽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抵达上庄镇后,镇政府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上庄镇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使实践团成员对上庄镇有了初步的认识。上庄镇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徽墨、徽雕、金山时雨茶文化、一品锅等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胡开文故居,这里是徽墨制作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踏入故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故居内,专业讲解员向成员们介绍了徽墨从选料、炼烟、和料,到制墨、晾墨、描金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徽墨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也正是这些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才让徽墨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图为胡开文纪念馆)随后,实践团来到了胡适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责任意识,7月7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青衿徽语”实践团与绩溪县上庄镇人民政府在上庄镇隆重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暨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图为活动现场)仪式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双方秉持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就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协商。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双方郑重签订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图为双方挂牌)这一协议的签订,不仅标志着校地双方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更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青年学子助力文化传承的坚定意识。(图为全体合影) 此次校地合作签约暨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的成功举行,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与上庄镇人民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徽墨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中国四大名墨之一,徽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安信工“青衿徽语”实践团于7月6日踏上了前往安徽省绩溪县的徽墨文化园的旅程。抵达徽墨文化园后,实践团成员们受到了馆长的热情接待。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开启了这场充满墨香的文化之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徽墨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名墨之一,徽墨可追溯到南唐时期。当时,徽州地区丰富的松木资源等,为其制作提供了绝佳条件。凭借“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卓越品质,徽墨在历史长河中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为讲解员介绍徽墨历史)在文化园内,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徽墨制作的全流程。从精心选料、传统炼烟,到巧妙和料、精细制墨,再到耐心晾墨、精美描金,每一道工序都尽显古朴与精湛,凝聚着匠人们的坚守与智慧。师傅们熟练的操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让一块块徽墨仿佛成为了有生命的艺术品
在安徽凤阳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光芒。为探寻凤阳非遗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7月8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走进凤阳文化馆,开启一场与凤阳凤画、花鼓等非遗项目的深度对话。走进文化馆的排练厅,一场充满活力的凤阳花鼓排练正在进行。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整齐排列着身着轻便服饰的孩子们,他们手中紧握凤阳花鼓,眼神专注而明亮。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伸展手臂,花鼓随动作轻盈摆动,清脆的鼓声与稚嫩的唱腔交织,演绎着经典的《凤阳歌》旋律。镜面墙清晰映出每个动作,红柱上的金色凤纹与排练场景呼应,古老艺术在新一代身上焕发生机。实践团成员们被这热烈氛围感染,静静驻足,见证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的蓬勃力量。(图为孩子们在学习凤阳花鼓)移步非遗展区,实践团围绕展示凤阳锣鼓、花鼓戏、唢呐、凤画等项目的展板,与讲解员深入交流。成员们认真聆听,从凤阳花鼓的历史演变,到凤画的绘制技艺,不断提问探索。当目光落在绘有精美凤纹的花鼓实物上,大家轻轻触摸鼓面,感受传统工艺的细腻纹理,在一问
凤阳花鼓,作为安徽省凤阳县人民最熟悉的“文化名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清脆的鼓点、朗朗的唱词里,藏着凤阳乡数百年的故事与精气神。为了让更多邻里走近这门老手艺,7月9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街头共赏花鼓韵”宣传活动,通过发放传单、赠送礼品的方式,把凤阳花鼓的魅力送到大家身边。 (图为实践团深入凤阳县府东社区)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单,向来往居民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从最初百姓抒发生活的“说唱小调”,到如今集鼓点、唱腔、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那对标志性的“双条鼓”,敲出的是凤阳人的乐观与坚韧。(图为实践团向社区居民讲述凤阳花鼓)志愿者们一边发传单,一边邀请居民扫码关注社区非遗宣传专栏,还预告了来自凤阳县文化馆的“花鼓体验课”,不少居民接过传单,笑着说:“以后有活动一定来看看,让孩子也学学咱家乡的手艺。”(图为邀请居民做问卷调查)凤阳花鼓的鼓点里,跳动的是凤阳人的文化基因,传唱的是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此次社区宣传,只是“鼓
在中国改革的历史长卷中,小岗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的“大包干”精神与沈浩同志的奉献精神,共同构筑起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为深切感悟改革历程、传承奋斗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于7月10日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启了一场追寻初心与力量的红色之旅,先后参观了沈浩同志纪念馆和大包干纪念馆。(图为沈浩同志纪念像)实践团首先来到沈浩同志纪念馆,步入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故事的实物,无声诉说着沈浩同志扎根小岗6年的奉献岁月。讲解员深情讲述了他放弃城市舒适生活,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的事迹。从为村民解决“看病难”问题奔走协调,到引进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沈浩用脚步丈量小岗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赖。当听到村民三次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的故事时,成员们眼眶湿润,深刻体会到“一心为民”的重量。 (图为小岗的第一书记)随后,实践团走进大包干纪念馆。1978年,小岗村18位村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
以青春之名赴使命,用行动之力助乡兴。2025年10月11日下午,管理工程学院于博学楼W301教室开展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凤、学工主管卫雨婷、团总支书记陈效晨,辅导员吴香萍、程鸿飞、黄玲玲。活动伊始,12组团队代表通过PPT依次汇报了实践成果,多维度展现了各自在“三下乡”暑期实践中的风采。尽管各团队的切入点不同,但最终都利用自己的所学,在不同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并付诸行动。从汇报中可以看到,他们前往不同的乡村,开展实地调研,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利用新媒体等技术为乡村建言献策,切实助力了乡村发展。(图为部分团队成果汇报)汇报结束后,评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评选,最终荣获一等奖的是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二等奖的是安信工“匠心撷英”实践团、“青衿徽语”实践团、“财智播绒,振兴乡韵”,三等奖的是“芜韵乡传·非遗探行”、匠心“阜”苏柳编新生力队、颍州镂月·纸上万象团队、桃园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图为获奖队伍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