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2017年本科院校开始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实现招生,2020年供应链管理专业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在供应链地位显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数智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特征,精准对接产业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旨在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需求,以专业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优化院校共生和产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专业主要开展面向安徽十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为实现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突破做出努力。
充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制订具有行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培养方案更加契合行业需求,邀请了企业工程师和高校学者参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会,充分吸收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将培养面向地方产业的具备供应链运营、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重点培养目标之一。
(图为邀请的部分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同时,为了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多环节实践方案,通过“学徒式”的方式将学生的实践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形成了面向地方行业的特色供应链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打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避免传统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专业着力打造了以理论课程为主线,以校内实践为载体、校外实践为支撑的“1+2”(课内理论课程+课内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外企业实习实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了基于 OBE 理念的教学大纲修订,在教学大纲中,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融入课程大纲要求,加强课程案例库建设;在课内实践环节,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能够直接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课外实践环节,积极与实践基地做好对接,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为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或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图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在芜湖港、国邮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认知实践)
另一方面,学院定期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分享实际经验和最新行业动态,并作为学生课程校外实践导师。同时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派遣 1~2 名教师进入行业相关部门开展工程能力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由此建立了校企融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为搭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图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课程)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政校企协同的一体化育人平台
政校企协同育人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合作参与人才培养,有助于利用多方力量和资源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我校借助芜湖市的产业优势,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提供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当地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就业机会、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活动;学校则主要负责提供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企业开展合作,使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更贴近行业实际。由此,通过政校企共同合作构建了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