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洞察国情、服务社会,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前往宿州与芜湖两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以蓬勃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全力助推家乡文化的振兴发展。
方言进校园|青春接棒地域文化
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成员前往芜湖博物馆,悉心聆听着解说员对于芜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及其语言变迁过程的详尽阐述,对方言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承担的关键角色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参观调研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队前往芜湖城南实验中学和湾沚区机关幼儿园,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方言普及活动。通过精心策划的方言宣传和充满乐趣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对方言的魅力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举措不但促进了青年志愿者在基层服务中的个人成长,而且为当地文化的持续发扬光大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前往芜湖城南实验中学和湾沚区机关幼儿园开展活动)
场馆研学|让非遗文化“活” 起来
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依次前往宿州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汴河博物馆等场馆参观调研。通过对这些富含地方文化和历史印记场所的深度考察调研,团队收集大量资料,为其后针对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场馆开展调研)
实践团相继前往宿州西仙桥社区、泰康社区,举办了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如戏剧花旦手绢绘画制作以及古法面塑实践体验等活动,使得参与其中的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记忆与认知。在宿州市马号社区、大泽社区开展“方言画一画”、“方言故事说一说”、“毛格子捏一捏”等活动,这些充满趣味与互动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实践中感受方言的独特韵味。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社区开展活动)
实践团通过场馆调研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在社区活动中转化为生动的传承力量,不仅让宿州非遗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宿州非遗的薪火相传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动能。
舌尖记忆|皖北美食藏古韵
从软糯香甜的传统糕团到酸辣爽口的街头面皮,从汁水丰沛的砀山酥梨到香飘十里的符离集烧鸡,再到暖胃暖心的昭德轩Sa汤,每一味美食都藏着化不开的乡愁记忆。
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成员解锁宿州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探寻风味里的文化底蕴。每道特色美食都凝结着风土人情与匠心,实践团让这些带着烟火味的故事传得更远,为美食文化传承添上了鲜亮一笔。
(图为宿州特色美食合集)
戏剧探访|非遗传承“声”入人心
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深入宿州坠子戏剧团和泗州戏剧团开展访谈调研。在这里,团队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和泗州戏,并与剧团内的资深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对安徽省人大代表兼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亚丽女士进行了亲切交谈,坠子戏省级传承人的李连民先生对其戏曲生涯的心路历程进行分享;与泗州戏传承人孙梅女士共同探讨泗州戏的演唱特点与剧种特色。最后与剧团团长就整个戏曲发展现状及传承推广问题展开讨论。实践团成员也参与坠子戏现场直播中,在镜头前近距离捕捉艺术绽放的瞬间,亲身感受这门非遗戏曲蓬勃的生命力。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字逐句学唱经典唱段,从唱腔的抑扬顿挫到身段的韵味流转,反复揣摩练习。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调研及戏曲实践体验)
这些长期扎根于宿州本土戏曲领域的传承人们,无不以其对非遗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为基础,结合各自曲折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事迹,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坠子戏和泗州戏最真挚、最有洞察力的看法。
合作共建|校地携手共护文脉
安信工“暖乡守忆”实践团与宿州阳光天使公益慈善发展中心举行了实践基地共建签约授牌仪式。实践团成员王俊杰与中心负责人许春华签订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同时,王俊杰还代表管理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进行联合创建签约,此次双重签约标志着校地联动平台正式搭建,将依托实践基地共同致力于宿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这既是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助力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也为广大青年才俊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实践锻炼的广阔舞台,更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中心负责人合作签约)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追溯,更是青年精神的自我锻造。“暖乡守忆”实践团从芜湖博物馆的文化探寻到方言进校园互动,从宿州各场馆的资料积累到社区里的非遗知识宣传的转化,从街头巷尾的美食记录到剧团戏曲的古今融合,实践团以青春之力,为乡土记忆的留存与地域文脉的延续注入了鲜活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践活动合影留恋)